/ 來源:梵森裝飾 高康華 / 瀏覽:3277
今天在網上看到網上一篇文章,說的是發達國家與中國小學學生守則差別的文章,如下為摘錄美國與中國的學生守則,與大家討論我們文化、管理思想對工程項目管理的影響及處理方法。
中國的學生守則,10條:
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
2.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
3.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于探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
4.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生。
5.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
6.積極參加勞動,勤儉樸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
8.熱愛集體,團結同學,互相幫助,關心他人。
9.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
10.熱愛大自然,愛護自然環境。
美國的學生守則,12條:
1.稱呼老師職位或尊姓。
2.按時或稍提前到課堂。
3.提問時舉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與老師講話。
5.缺席時必須補上所缺的課業。向老師或同學請教。
6.如果因緊急事情離開學校,事先告訴你的老師并索取耽誤的功課。
7.所有作業必須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試不許作弊。
9.如果你聽課有困難,可以約見老師尋求幫助,老師會高興地幫你。
10.任何缺勤或遲到,需要出示家長的請假條。
11.唯一可以允許的缺勤理由是個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節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課都是違規。
12.當老師提問且沒有指定某一學生回答時,知道答案的都應該舉手回答。
通過兩國的學生守則看文化的差異
大家有沒有看出其中的差別在哪里?我國的學生守則要求是很完美,做一個完美的人,要求的是一種完美的結果,有沒有一種可執行的操作提示?沒有,可以說是不可執行的,這教條。我稱這種情況為“小學生守則”情況。分析一下美國的學生守則,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守則的就是行為操作過程指引,是具體的行為操作過程,是可執行的。
從學生原則就可以看出,這是兩種文化的差異,我們的規章制度規定很完美,但缺乏操作方法,我們是文化決定我們的管理是模糊管理,我們受傳統文件的影響,我們中庸思想,孔孟之道,就是什么都可以解釋,但就沒有明確的做事方法,不知怎樣做,因為我們關注的是結果的描述,不關注過程的操作方法,都是以君子的要求每個人,但在執行過程中沒考慮執行人的個人情況,把一個小學生當成熟的成年人,一個能自主思考,創新行動的人,這守則成年人都很想做得到,對于小學生我們怎樣能以一個完美的成年人的守則去要求他們呢?他們連法律的概念都沒有,你就說讓他遵守法律,這不是有點要求過高?看一下美國的守則,都是日常的行為操作指引,每步都是可操作,如舉手,按時完成作業,有困難老師尋求幫助等,這些者是學生可以做到的,是可以操作且有效。
從“小學生守則”情況,分析我們項目管理
現來分析我們現在我們從事的工程項目管理,我們的很多規定是不是也與我們的“小學生守則”差不多?對于施工員的工作我們是不是經常把他們當成一個全能且有經驗的“項目經理”去要求他們?
我們項目管理情況的現狀與“小學生守則”情況一樣,有標準,大部分的情況都是一些口頭指令及方法,如”把質量做好“,”做好安全文明工作”,“把這個活干漂亮”等等空洞的標準及指令,讓能力一般的人沒法有效執行或者就根本沒法執行。
我們傳統的項目管理很多都是依靠個人經驗,企業及項目很少對經驗進行總結并形成文字,就算形成文字也與我們“小學生守則”一樣就“天書“,只要求結果,沒有過程不可操作的規定。現在項目管理很多管理方法及工藝都沒有文字的指引,就連市面上的關于項目管理的書籍都是千篇一律,這是由于這幾十年來從事建筑施工的人員素質普遍偏低,項目管理人員能動手寫字的很少,每日寫施工日志都很難完成,不要說以文字的方式總結經驗了。這就造成項目上的工藝及標準都存在項目經理、總工的大腦中,項目沒有文字形式的工藝操作指引及標準,如果是規模大的項目,需要組織項目管理團隊的管理時,我們項目管理的”小學生守則“事件就會發生了,除了項目經理或總工知工藝及標準,其他成員只有這幾條標準”把質量做好“,”把文明施工做好“,”把材料管好“,你發現,如果團隊成員都是十年以上施工經驗還好,如果是干一兩年,或剛入行的,管理工作就亂了,發覺施工員什么都不會做,這樣的工地你們發現干活的是項目經理或總工,因為他們沒辦法有效傳遞他們的經驗及要求,其他人都不知怎么做,天天出錯,要質量沒質量,要安全沒安全,一個工地就這樣給干黃了。一問原因,項目經理一定說,團隊沒經驗,勞務班組不行,就把責任推干凈了。
真的是團隊成員不行?分析一下原因
項目管理是團隊管理,是需要用管理方法去管理的,不是只下指令就可以把項目管理做好,如項目經理給小黃安排工作就說:“小黃今天去檢查質量,把質量給我管好“,這是一條”小學生守則“指令,是無效指令,小黃一定能做好嗎?可以說不能做好的機率是80%,因為小黃可以去做,但他是以他的標準去做,他的標準和方法可能與圖紙是兩個不同的標準和方法,根本就滿足不業主的要求,這樣肯定做不好工作。
所有的工作安排及指令是必須是可操作和可執行,可操作和可執行的前提是在安排工作時必須附有標準和方法,讓執行人能按方法和標準執行,就如美國的小學生守則一樣,一看就以進行操作。管理上要避免口頭上沒有標準及方法的指令,不能總認為執行人都是有經驗的都是萬能的,所以必須要讓指令有效。
有效的指令要素
正確的工作安排及指令應有如下要素:執行人,執行的時間,執行的方法及標準幾個要素,缺其中一要素就是一項不完整或無效的指令。且方法及標準要明確詳細,并以文字的方式進行下達。如在安排施工工作時把施工工藝流程及驗收的標準要一起交底給執行人,讓執行人能按要求做事。
管理團隊必須有管理方法,管理不能全依賴團隊都“牛逼”的成員,不能太依賴底層的個人經驗,管理的事件必須依賴上層的管理經驗形成有效的標準及方法(因為上層管理人員是應比底層人員更有經驗,所以上層的驗收更有效)。標準及方法以文字的形式進行傳播更準確更有效,團隊成員能統一掌握,工作時能按方法及標準準確執行,才能發揮團隊協調一致,發揮團隊的作用。
所有的成員有了統一方法及標準,大家就算是沒有經驗根據方法也可以干活,其實所有的方法及標準都是項目經理及總工經驗總結,通過文字的方法及標準能快速復制給施工員,讓施工員能具有總工的能力及經驗去做好施工管理,而不是讓施工管理人員自己用三五年的時間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總結。
前人的經驗是可以讓前人進行總結,形成統一的方法及標準讓后人學習;后人并不是什么都要自己親身去摸索的,詳細的交底也可以讓沒有做過的人把事做好。這就是知識的力量,對經驗總結并形成統一的方法及標準,經驗就轉為可傳播的知識,知識特性就是可以快速傳播,讓沒有做過的人能象有經驗的人一樣進行操作,完成任務。
怎樣才能更有效進行項目組織工作
但問題又來了,要如此詳細進行工作安排,如果只是用傳統的言語及文字怎樣才能把方法及標準進行有效快速傳達呢?用傳統的方法很難快速有效,但這幾年的信息化發展快速,如果把方法及標準都固化到信息化的具體工作流中,就能讓原存在于個人的寶貴經驗快速傳達到工作的執行人,讓執行人能快速掌握工作的方法及標準,按標準完成工作,讓組織能協調運行。
由于建筑行業整體的人員素質偏低,特別是大量的民營企業缺乏有管理知識的人才,“小學生守則“的事件是普遍存在,能通過”小學生守則“問題發現我們管理文化的弊端,讓管理形成統一的方法及標準才能發揮團隊的協同作用,讓原來不能干活的團隊發揮團隊的組織復制作用。
本文版權為梵森裝飾及作者所有,轉發請注明出處!!